46.神的病歷簿 (11月) 喜歡
45.一刀未剪的童年 (11月) 喜歡
44.航站情緣 (10月) 不喜歡,太刻意
43.莫札特和他的姊姊 (10月) 不錯
42.淒厲人妻 (10月) 白爛鬼片
41.怨女 (10月) 想找書來看
40.活著 (10月) 書似乎比較精彩
39.一代宗師 (10月) 喜歡
38.富山春居圖 (10月) 爛
37.我的老婆未滿18歲2 (10月) 可愛
36.激戰:勇者不敗 (10月) 還OK
35.被偷走的那五年 (9月) 普通
34.盲探(9月) 還OK
33.陰巢(9月) 普通偏糟
32.浮城謎事 (8月) 普通
31.危險關係 (8月) 還不錯,喜歡
30.總舖師 (8月) 好看又好笑,推薦
29.月滿軒尼詩 (8月) 還不錯
28.厲陰宅(8月) 還OK,音效很驚人
27.浮城 (8月) 非常喜歡,推薦
26.海闊天空 (8月) 不錯,推薦
25.藥命關係 (7月) 還OK
24.同謀 (7月) 普通
23.數字戰 (7月) 普通
22.絕命連線 (7月) 還OK
21.出神入化 (6月) 好看
20.聖誕玫瑰 (5月) 還不錯
19.鬼三更 (5月) 搞笑
18.變身 (5月) 搞笑
17.瘋狂的石頭 (4月) 有點kuso,還OK
16.春風沉醉的夜晚 (4月) 喜歡
15.春嬌與志明 (4月) 普通
14.黑色大理花懸案 (3月) 普通
13.屍戀人 (3月) 還OK
12.派特的幸福劇本 (3月) 還不錯
11.日安憂鬱 (3月) 還不錯
10.刺蝟優雅 (3月) 喜歡,推薦
09.亞果出任務 (3月) 還OK
08.車在囧途 (3月) 普通
07.熔爐 (2月) 還不錯
06.鬼機8 (2月) 爛
05.球來就打 (2月) 普通
04.機密真相 (2月) 普通
03.尖叫旅社 (1月) 好看,適合和孩子一起看,推薦
02.犀利人妻最終回:幸福男,不難 (1月) 還OK
01.消失的子彈 (1月) 好看,推薦
2013-12-31
2013-12-09
2013-11-12
【影】神的病歷簿
2013-11-03
2013-10-30
我看「歲月照堂」。

上禮拜和莫去北美館看張照堂的攝影展,過程中我們聊了許多,收獲也頗多。下個月打算再去看一次,30元的入門票就可以看到這麼多經典的作品,怎麼想都很超值,為了避免被後來的觀展經驗所影響,決定在那之前先記錄下第一次的觀展心得。
在這些作品裡,我最愛的系列除了入口處的名家身影外,大概就屬夢遊系列。夢遊系列是這次展出作品中唯一有色彩的影像,或許是在大量黑白世界裡突然出現不一樣的色調,顯得特別吸睛;也或者是那如夢似幻的迷濛氛圍特別令人著迷,總之,我特愛夢遊系列所營造出來的一種迷幻感。
夢遊系列裡的人影不是背對著觀影者,就是面目模糊難辨,呈現失焦狀態。然而這種曖昧的影像正符合夢境的真實難辨,想像夢境裡的我們,有時伸手想去抓住那彷彿觸手可及的影像時,卻總是撲空,明明就是近在眼前的人影,但卻怎麼也摸不著碰不到,彷彿有一種難以跨越的永恆距離,使得彼此總是呈現一種等距的位移。夢遊系列的作品就是給我這樣的感覺,似真似假,如夢似幻,撲朔迷離又迷離撲朔。
除了作家身影和夢遊系列,讓我最感共鳴的其實都是較早期的作品,不刻意的取角,反而更貼近一種生活的自然狀態,像是無意識的目光,有時也像是一種小心翼翼地窺探,從那視角裡,可以感受到一個人散步的小樂趣。
部份作品有語音導覽介紹,有些導覽可以將心底的抽象感受具體化,但有些反而讓人陷入一種困惑裡,我聽著影像評論者仔細地解說眼前的作品,說了許多理論、概念,以及意象和效果,但我卻納悶了,作品裡真的有乘載這麼多意義嗎?還是評論者只是習慣性的將自己所知道的理論都搬出來套用,使得一幅簡單的影像,因為堆疊了許多理論符號而變得艱澀難懂,也因為難懂而更顯偉大,當下我真的很困惑。
我跟莫說,我真的不覺得有這麼多訊息在裡頭,莫反問,什麼是意義,當時我很直覺地回應就是虛構。但事後想想,覺得不應該說虛構,虛實是相對應的概念,既然會說「虛」,那就表示預設有個「實」存在,但什麼又是「實」呢?比起隱含價值判斷的虛與實,或許用「人為的建構」是較為妥當的。如果一樣的作品出自於默默無名的素人攝影,還會有如此的社會位置嗎?還會有如導覽機裡的種種意義闡釋嗎?或者該問,還會被重視嗎?如果當年素人畫家洪通沒有被媒體大量曝光,沒有被副刊大力推崇,我們還會覺得那樣的作品是有意義的嗎?對於這些無所不在的權力運作,我們或許應該時時自我警惕,不該過份人云亦云。這些提問並非質疑作品,純粹只是一種因外力介入的反身思考罷了。
我想,藝術的意義不在單一價值,不同層次的人本來就會有不同層次的感動,對於美的感受往往也受制於過往經驗。美可以是一種純粹的直覺,但也可以是一種方法論,當美變成一種藝術鑑賞的路徑時,所需仰賴的是更多知識面的訓練與累積。我無法理解導覽裡的介紹,或許是我的層次不達,也或者是我在這方面該有的知識基礎不足。但排除這些,我仍然可以利用最直覺的方式去感受這些作品所呈現的氛圍,一種疏離的冷調,一種孤寂的無語,即便是拍攝孩童,也沒有我們印象裡的純真模樣,陰鬱的眼神透露出一種不該屬於他們的世故,我想這種種的種種,所反映的並不純然是被攝者,更可能是攝影者本身。
這次展出的作品數量極多,有些我很喜歡,有些我不太懂,有些令我感動,有些令我著迷,有些則令我恐懼而想逃離,不管是哪種情緒,都是一種和自己對話的方式。
這個午後,我們注視的不只是那個時代與那些被攝者,更是那個無所不在的自己。
2013-10-11
【歌】The Sound of Silence
今天在張家輝和彭于晏主演的《激戰》裡聽到這首歌,非常喜歡,上網查了一下相關資料,了解這首歌的創作概念後,更喜歡了。
這首歌是Paul Simon在1964年寫的,他與 Art Garfunkel所合唱。歌曲透過描寫一種關於大眾沈浸在沈默(盲目、壓制等象徵)之中的異象(Vision),來批判社會只知道盲目崇拜物質偶像(Neon god they made),不知道也不敢正視社會的真實面(例如地下鐵與廉價公寓中的窮人)。沈默變成一種聲音(sound of silence)讓大眾以為一切都還是正常。Paul Simon在美國社會正經歷如越戰、反種族歧視等社會動亂的年代寫這首歌,應該是希望社會能夠突破這些盲目與不合理的壓抑,而找到出路。
資料來源
2013-09-28
【舞】CLOSER
2013-09-24
偷閒看米羅特展
下午休半天假,去看了米羅特展,票是昨天同事給的,展期至明天,不去可惜,馬上示範了何謂行動派。正午豔陽燙的嚇人,夾帶著大量細沙的強風吹得眼睛都快睜不開了,更別說那艱難地握在手心的傘。頂著灼熱的太陽困難地行走,老覺得腳背就要燒起來了,燙得讓人想跳腳。
以為平常日可以悠閒自在的看展,沒想到遇到大批校外教學的學生,擁擠吵鬧惹人不悅,還好他們停留的時間並不長,很快就離開了。
我拿著語音導覽器,由左至右,再由右至左,慢慢看,慢慢感受,那些由簡單線條和純粹原色所構成的圖畫,充滿了無限的童趣與畫家個人的異想世界。畫家認為,不要過分拘泥於外在形體,那只會侷限我們的想像,因此他的畫作裡充滿了大量的象徵性符號,正猶如他畫裡的女人,指涉的並不止於我們所認知的女性,「女人」作為一種象徵性的符號,可以是男人、可以是任何人,也可以是宇宙,是任何充滿生命力的對象物。
女人只是個符號,如果觀者只拘泥於字面上的意義,那所能感受到的大概也將受限於此,我想,畫家想說的大抵是這個意思。
米羅的畫作充滿了大量的鳥、女人和星星,看著這些我不一定可以理解的抽象畫作,想像著畫家創作時的景象,我很想知道當時畫家眼中的世界是什麼樣子?他用想像將世界符號化,拋卻那些世俗既定的意義,透過色彩與線條的運用重新賦予世界新的能量,一個繽紛且多彩的想像空間。
最末,在出口處播放著畫家的孫子向參訪者介紹米羅生前的工作室與工作情形的影片,他提到,畫家本人很強調工作室必須要有個小平台(有點類似樓中樓的1/3樓層設計),創作時他時常爬至上面觀看底下的畫作,畫家認為,必須和作品保持一個適當的距離去觀看,這樣才可以更客觀的視角去發現作品,也才能知道自己走的方向是不是對了,或者錯了。
唔,「適當的距離」之於創作是非常重要的,適時的抽離自己,以一個更高的高度反觀自己,總可以發現自己需要什麼,以及欠缺什麼。
其實,這樣的畫展之於我是沒有太多感動的,或許是在某個程度上,我還難以進入,我還在外頭。在某些畫作裡,我可以感受到一種生命力,也可以感受到所謂的愉悅,但要說感動,那太牽強也太作做,對於眼前的畫作我確實難有共鳴,但在創作觀點與觀看世界的方式上,我確實上了扎實的一課,米羅所提出的一些觀點,讓我得以思索創作的態度與方式。
在某面展牆上看到這樣一句令我很有感觸的話:「雕塑的創作始於我收集的東西,就像我利用紙上的污漬和畫布上的瑕疵出發。」,記之。
2013-08-18
2013-08-14
2013-08-13
2013-08-03
訂閱:
文章 (Atom)